国家统计局每月都会公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通常在各类报道中,会出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下降0.8%”或“同比上升0.3%”的表达方式。这个经济指标反映了与居民生活有关的消费品及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CPI有时也被称为生活价格指数,因为它反映了一个普通人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的花费。它也是衡量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指标。
CPI月度数据由国家统计局通过新闻发布的形式统一公布,公布形式包括国务院统一安排的新闻发布会和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的传播。国家统计局发布CPI的时间,月度一般在月后13日左右,季度、年度则延至月后20日左右。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是怎么计算的?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数据,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数据来源于全国 31个省(区、市) 500个市县、8.3万余家价格调查点,包括商场(店)、超市、农贸市场、服务网点和互联网电商等。
在统计过程中,采用抽样调查方法抽选确定调查网点,“定人、定点、定时”到调查网点采集原始价格。国家统计局就可以计算单个商品或服务项目以及262个基本分类的价格指数。计算类别价格指数,还需要各类别相应的权数。中国CPI中的权数,主要是根据全国12万户城乡居民家庭各类商品和服务项目的消费支出详细比重确定的。这些家庭每天要对家庭收入和支出进行记账,由专门的调查员进行收集、汇总和上报。国家统计局直接采用这些数据,计算出居民各项支出在收入中的权重。由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能够表现众多种类商品的价格变化,是衡量通货膨胀的最佳指标。
CPI的基本计算方法是:
CPI=(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的价值÷一组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的价值)×100%.
若2000年某国普通家庭每个月购买一组商品的费用为1000元,而2016年购买这一组商品的费用为2000元,那么该国2016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以2000年为基期)
CPI= 2000÷1000×100%=200%,也就是说上涨了(200-100)%=100%。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包含哪些类别?
按照《居民消费支出分类(2013)》调整后的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涵盖全国城乡居民生活消费的262个基本分类的商品与服务价格,共分为8大类:
- 食品烟酒
- 衣着
- 居住
- 生活用品及服务
- 交通和通信
- 教育文化和娱乐
- 医疗保健
- 其他用品和服务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能够说明什么问题?
反映通货膨胀状况:它说明了一定时期内商品价格持续上升的幅度。通货膨胀率一般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表示。
反映货币购买力变动:货币购买力是单位货币能够购买到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货币购买力则下降;反之则上升。
反映对实际工资的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提高,代表购买固定数量商品的花费增加了,在职工工资数额不变的情况下,这意味着工资购买力的减少,也可以认为是实际工资减少了,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下降意味着实际工资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