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中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对的概念。通货紧缩是指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减少,货币的价值升高,商品及劳务价格总水平持续下跌。在通货紧缩时期,由于流通货币的减少造成社会购买力下降,通常会引起商品和服务的平均价格水平下跌,形成价格通缩。价格下跌对消费者来说看似是个好消息,但是通货紧缩会抑制投资与生产,造成经济衰退,引起失业、工资下降及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的下跌。这种情况反过来会更加刺激企业降低价格,促使消费者购买商品,从而造成恶性循环。
通货紧缩的原因
1、货币供应不足。
通货紧缩与货币供给紧密相关,通常是货币供给下降或股票、证券等金融资产折算价格的下跌造成的。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使用纸币作为流通货币。与金银等贵金属不同,纸币不具有自身价值,仅仅具有使用价值,其背后是发行货币的国家政府的信用。然而,货币的单位价值是由市场决定的,而不由发行货币的政府决定。如果对于某种商品的需求增长,而商品供给并未随之提高,则该商品的价格将上涨。如果需求减少而供给并未随之变化,则该商品的价格将发生下跌。货币的价值遵循同样的规律。
多数国家的货币供给量是由国家中央银行决定的。当货币供给增长低于商品和服务供给增长时,通货紧缩就会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货币的需求高于对于商品服务的需求。企业为了获得资金,只能降低商品价格,用更多商品来交换货币,货币的价值就会上涨。同时,消费者手中的货币能够买到的商品不断增长,他们就越可能将货币囤积起来,等待进一步升值。
2、有效需求不足。
经济形势不佳,投资和消费需求下降,总需求减少,使物价下跌,形成需求拉下性的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的影响
通货紧缩使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即使价格下跌,人们也不会购买商品或者服务,而是把钱存起来等待更低价格的出现。我们在购买新的手机、电视和平板电脑时都有这种心理。有些人会等到第二年,购买去年的型号来获得更好的价格。这迫使企业和制造商不得不压低商品价格,并不断推出新的产品。短时间内,这对消费者来说是个好事。但是持续低价销售意味着削减制造成本,使资本投入和员工工资减少。
严重的通货紧缩能够使经济陷入大萧条。当削减工资不能节省足够的成本时,就会发生大规模的裁员。随着失业率的上升,对于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就会下降。企业为了补充运营的资金,就需要将商品降价销售。当价格下降到一定程度,公司入不敷出的时候就会破产,由此产生了更多的失业人口,陷入恶性循环。
如何解决通货紧缩
1、增加货币供给。
通货紧缩是供求不平衡造成的。因此需要采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满足市场需求。
2、扩大总需求。
同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政府的公共支出,调整经济政策,例如降低储蓄利息,鼓励投资和民间资本的流动,同时刺激投资和消费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