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消费者关注自己所持有现金购买力的变化,通货膨胀一定是最熟悉和最易懂的经济学名词。简单来说,通货膨胀是在一段时期内商品或服务价格的持续普遍上升。
引起通货膨胀的因素是什么?
通货膨胀是个复杂的经济现象,其成因也多种多样。
- 直接原因。
货币供应量相对过多。用过多的货币供应量与既定的商品和劳务量相对应,必然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出现通货膨胀。 - 深层原因。
- 需求拉动。需求拉动形成的通货膨胀通常发生在经济发展扩张的过程中。这类时期出现经济高速增长和收入增加,消费者对于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高于目前市场供给,造成价格上升。这也是战争时期出现通货膨胀的普遍原因,战争使生产资料和人力资源大量投入军事生产,造成了市场供给的不足。
- 成本推动。当生产资料成本价格上升,会发生成本推动形成的通货膨胀。这可能是制造某些消费者需求产品所需原材料的短缺造成的。例如,干旱或其它自然灾害造成庄稼欠收,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食品短缺,杂货店里食品的价格以及餐馆中菜品的价格都将上涨。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也会导致工资上涨,但是这种情况下如果工资增加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提高工资就会导致成本增加,从而导致一般价格总水平上涨。
如何衡量通货膨胀?
衡量通货膨胀指标主要有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商品零售价格指数(RPI)和GDP平减指数(GDP Deflator)。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衡量一个消费者在一定商品和服务市场进行购买行为时价格的变化。请参照《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加入超链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能够表现众多种类商品的价格变化,是衡量通货膨胀的最佳指标。
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一般指的是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是从生产者方面考虑的物价指数,反映在初级市场上生产者出售货物的价格变动情况。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RPI)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城乡商品零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商品零售价格的变动与国家的财政收入、市场供需的平衡、消费与积累的比例关系有关。
GDP平减指数(GDP Deflator)是名义GDP与实际GDP之比,即没有扣除价格变化的GDP与扣除价格变化后的GDP之比。因此,GDP平减指数本质上是一种价格指数,反映GDP内在的“价格”变化。
如何应对通货膨胀?
首先要认识到通货膨胀是市场运行过程中的正常行为,一般说来市场不是通货膨胀就是通货紧缩。其次要准备好足够的现金,不要囤积大量的快速消费品。在对经济现状充分理解的前提下,应投资于增长速度高于通货膨胀率的行业。预防通货膨胀影响的最好办法可能就是多对自身的技能和信誉投资。